0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避免五大误区

    2024.01.04 | admin | 29次围观

    美丽乡村建设,其战略定位何在?

    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之中。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源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由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思维融入建设实践中,把农村生态和环境改善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框架之内。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提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五大指标体系,不仅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五大原则涵盖在内,而且还进行了细化和改进。可见,美丽乡村建设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基础框架,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与提升。

    换言之,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定位,不是仅就人与自然的维度把美丽乡村看成是农村生态系统、农村环境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也不是仅就人与社会关系维度把美丽乡村建设看成是乡村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富裕;而是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维度的一个有机体——美丽乡村既指农村的生态和环境“美丽”,更包括农村场域内人、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美丽”。

    此,放眼全国,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一定要在“美丽乡村建设整体维度的战略定位”这一先决条件下,避免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不顾实际,搞模式化。

    2014年,农业部提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等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样本支撑。模式,原本是集特殊性与普遍性于一体的,具有抽象性、代表性、可复制性和借鉴性等特征,是关于方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但必须明白,“模式”来源于特殊性并寓于特殊性之中,遵循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的运行机制。因此,“模式”只有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 能更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可惜,一些地方对于“模式”运行本质和机制认识不足,产生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质量。比如,违背“模式”的生成规律,揠苗助长式地任意创建模式,致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以同质化状态遍地开花。又如,把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对立起来,热衷于千篇一律、搞形象工程。究其原因,是对乡村价值与功能缺乏认识。怎样才能认识乡村价值?首先,乡村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和精神的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表现出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功能。其次,由于各地历史、环境、资源、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信仰和地方知识,构成中国乡村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如果按照某一预设的模式复制千篇一律的乡村,文化差别就会被消灭,文化载体消失,乡村文化也就不复存在。

    误区之二、规划随意,想当然。

    古人有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美丽乡村建设是利民惠农的好事,理应深思慎行。在认识上多角度考虑,结合“城里人看农村”、“农村人看城市”及“农村人看农村”的眼光,广纳民意,以保护乡村特色为前提,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长久方案,逐步打造“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五项全能”的美丽乡村。可惜,某些地方陷入“乡村建设城市化”的泥沼。一是在建设规划中把国外的乡村民居样式搬来,诸如“荷兰小镇”“瑞士民居”等。殊不知乡村是一个文化集合体,牵强附会地照搬一些空洞的外壳,实属不伦不类。二是认为城市的一切都是好的、先进的,乡村要绝对地城市化,以至于规划超常,投资过度,造成浪费。

    误区之三、喧宾夺主,大包大揽。

    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相关政策和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但这不等于政府可以完全替代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理论上,政府与农民之间存在一条严格的界限,这条界限决定了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农民参与建设面临要素短缺、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可适当压缩农民的行为边界,扩大政府的作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政府的行为边界应呈现渐进式压缩趋势,农民的主体地位应逐渐提高,即由外生型走向内生型。

    切记,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乡村,群众才是活动主体。“还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之权,赋美丽乡村建设之能”。要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乡村活动,引导农户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整体氛围;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期盼,照顾群众的合理关切,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要通过当表率、作引导、搞动员,通过保资金、管整合、勤宣传,通过教方法、评先进、树样板,强化村庄的自我治理,万万不可包干包办。

    误区之四、重外观,轻内涵。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美化农村景观、打造农村新貌固然重要,但提升乡村农民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均对乡村农民有更高的要求,农民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如果乡风文明建设跟不上、农民综合素质不提高,整洁的村容、美丽的乡村也只是昙花一现。所谓“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乡村的美好,核心是村民素质的美好。就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内外兼修”,通过强化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建树,弘扬诚信友善、勤奋奉献、崇学上进、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精神,以优化乡风民风;通过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等活动,引导农户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及生态循环养殖业。

    误区之五、一阵风,运动式。

    “美丽乡村”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确是一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难事。因此切忌搞成“运动式活动”,必须集成政策、集合资源、集中力量分阶段推进。于常抓不懈、稳步发展之中,既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以取得阶段性成果,又着眼长远而集中整治农村环境以整体提升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更竭力建立健全农村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务必深思慎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在着力提升乡村基础建设硬实力的同时,注重发展乡村文化软实力,软硬皆施,内外兼修;积极而有效地引导群众共同参与,以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