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原余姚市实验小学校址即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宫所在地

    2024.02.04 | admin | 27次围观

      近日,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汇报会举行,现场评选出10个考古发掘项目为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宁波奉化陈王遗址和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原称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入选。一起来看↓

      图片

      陈王遗址:

      19座良渚时期墓葬集中发现

      2022年,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开展主动性考古调查课题——奉化江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过程中,在奉化区方桥街道陈王村南部发现了陈王遗址。

      为配合基本建设,2023年2月至8月,市文研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陈王遗址进行了2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图片陈王遗址探方分布图。

      陈王遗址出土遗存可划分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五个阶段,揭露土台、房址、墓葬、灰坑、窖穴、护栏等遗迹现象77处,出土陶、石、玉、木、骨等材质小件标本600余件。

      图片陈王遗址出土良渚文化陶器。

      本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良渚文化墓地,共清理墓葬19座。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浅坑墓,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或东偏北。近60%墓葬底部发现有凹弧形独木棺,少量存在棺盖板。随葬品位于脚端,随葬陶器一般为釜、豆组合,少量为釜、簋、豆组合。随葬石器见有石钺和石锛还出土了2件漆觚,属于宁波地区首次发现。

      图片陈王遗址良渚文化墓葬。

      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对保存比较好的部分墓葬和木构遗迹,采取套箱加固整取,运往奉化博物馆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做进一步保护和展示。

      图片陈王遗址出土的漆觚。

      陈王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在墓葬形制、葬式、棺具、随葬品、头向等方面与以往奉化江流域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四期墓葬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两个阶段的丧葬习俗较为相近。体现出河姆渡文化在精神方面对宁波地区后续史前文化影响深远。此外,陈王遗址良渚文化墓地的发现对研究宁波地区史前社会发展模式变迁有重要意义。

      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

      见证早期余姚南城发展变迁

      为配合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扩容改造工程项目,2023年4月至7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京大学对余姚市梨洲街道杜义弄汉六朝遗址进行了8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据余姚县志记载,原余姚市实验小学校址即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宫所在地。

      图片发掘区全景(上为北)。

      此次发掘共清理汉六朝时期灰坑65个(其中铜钱窖藏坑1个)、灰沟6条、水井8口、柱洞群2处、墙基1处。

      图片4号砖井井壁与底部。

      比较重要的发现是一处汉代建筑遗迹和六朝铜钱窖藏坑及水井群。

      01.汉代建筑遗迹

      由墙基、与墙基平行的灰沟和三个柱洞构成。墙基平面呈南北向长条形,长5.02米,由南北两组砾石构成,砾石厚约0.3米,两组之间间距约1.75米,南部砾石的西侧发现有与之平行的3个柱洞。墙基东侧发现一条长15米、宽0.5米、深0.5-0.7米的灰沟,沟内满填残碎的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02.六朝铜钱窖藏坑

      平面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平面长1.85米、宽1.3米,底部长1.45米、宽1.3米、深0.4米。坑内出土铜钱呈串状叠放,有缗。从残留痕迹看,应是由漆木质的容器盛放。铜钱共796枚,重2.09千克,钱文主要为五铢,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另有少量剪轮、磨郭五铢。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半两、货泉、布泉和大泉五十。

      03.六朝水井群

      所发现6口水井根据井壁材质和结构可分为土井、陶圈井、陶圈与砖组合井和砖井四类,砖井占半数。

      图片出土部分文物。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查考,之所以会在钱币窖藏和水井中发现的大量钱币,可能与南朝后期的侯景之乱以及后续引发的事件有关。

      图片汉代墙基与并行灰沟。

      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与这一时期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考古发掘揭露了墙基、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陶瓷器遗物,表明了该地应为县城外一处聚落居址。水井的发掘与解剖向我们展示了其修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为研究这一时期余姚江流域的居民饮用水问题提供了翔实的案例。

      来源:宁波发布

    原余姚市实验小学校址即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宫所在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